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生动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从早到晚的愁绪。
前两句用"憎"和"妒"两个强烈的动词,把自然景物都写成了她的对立面:早晨讨厌黄莺欢快的鸣叫,夜晚嫉妒燕子成双成对地栖息。这些本该美好的事物,在她眼里都成了刺激孤独的源头。
后两句直接点明原因:因为不习惯经历整个春天的分别,所以整夜哭泣到天亮。这里的"谁知"二字特别打动人,既带着无人理解的委屈,又暗含着自己也没料到会如此痛苦的惊讶。
全诗最妙的是把时间线拉长:从早上的莺啼到夜晚的燕宿,再到彻夜难眠的哭泣,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被思念折磨的日夜循环。这种日常化的描写,让每个经历过离别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