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面对离别时的豁达心境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首联用"纵壑鱼"比喻去意已决的人,就像深谷中的鱼一样难以挽留,但作者选择把诗意留在吟诵中,说明他通过诗歌来寄托情感。颔联用两个典故:用"契剑刻舟"的典故自嘲固执无用,用"拈花微笑"的典故表示自己达不到那种超然境界,展现了谦虚自省的态度。
颈联用"古井生波"比喻内心波动,用"神庐长荆棘"比喻心灵被杂念侵占,表达了要保持内心平静的愿望。尾联说"口头截断"表示不再多言,转而抄写佛经(贝叶书),暗示要通过修行来获得精神解脱。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作者面对离别时的从容态度,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有对超脱境界的向往,语言含蓄但意境深远。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