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姑苏竹枝词 其五》描绘了苏州中秋夜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
前两句"千人石上紫云箫,一曲清歌魂欲销"像电影特写镜头:在著名的虎丘千人石景点,有人吹奏着泛紫光的精美箫管,悠扬的歌声让人听得入迷,仿佛灵魂都要被这美妙音乐勾走了。这里用"紫云箫"这个华丽意象,暗示演奏者可能是技艺高超的艺人。
后两句"胜会中秋才罢却,便须串月小长桥"展现苏州人的风雅传统:中秋聚会刚结束,人们又赶着去"串月"——这是苏州特有的习俗,中秋夜穿过桥洞看水中月影。小长桥可能是山塘街的普济桥,九个桥洞能映出九个月亮,形成"串月"奇观。
全诗短短四句,从音乐盛宴写到民俗活动,既有"魂欲销"的陶醉感,又有"便须"体现的急切感,把苏州人过节时"一场接一场"的雅致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最妙的是"串月"这个细节,既真实记录民俗,又给读者留下月光串成珠链的唯美想象。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