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杂咏 止宿寮

故人肯相寻,共寄一茅宇。
山水为留行,无劳具鸡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简单而温暖的场景:老朋友来访,主人热情留宿,两人在简陋的茅屋中相伴。诗中透露出真挚的友情和自然闲适的生活态度。

前两句"故人肯相寻,共寄一茅宇"意思是:老朋友愿意专程来访,我们就一起住在这间茅屋里。这里没有豪华的住所,只有简陋的茅屋,但主客都不在意这些物质条件,看重的是相聚的情谊。

后两句"山水为留行,无劳具鸡黍"是说:有美丽的山水景色挽留客人多住几日,不需要特意准备丰盛的饭菜(古代常用鸡和黍米代表待客的美食)。这里表现出主客之间不拘礼节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隐居生活的淡泊自在。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展现了真挚的友情,不需要物质排场
2. 体现了隐居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3. 将山水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营造出闲适意境
4. 语言朴实无华,却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诗人用简单的场景,表达了朋友间最珍贵的相处之道:不在乎住所简陋,不讲究吃喝排场,只要志趣相投,山水为伴就是最好的款待。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