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山花烂漫的生动画面,语言充满想象力,读起来像在看一部色彩鲜艳的动画片。
前两句用"青螺髻"比喻青山形状,就像古代女子盘起的发髻;"锦地衣"形容铺满山野的地锦花,像给大地穿上了绣花地毯。这两个比喻把静止的山水瞬间写活了,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盛装打扮的少女。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动态描写:雨后的花朵更娇艳,把整座山都染成了茜红色(一种深红色)。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句——诗人看着摇曳的花海,竟然觉得整座山都在跳舞,甚至快要飞起来了!这种夸张的想象把普通的山景写得充满魔力,让人感受到诗人面对美景时那种按捺不住的兴奋。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通感"手法:把看到的颜色(茜红)、感受到的动感(舞动)、甚至想象中的飞翔混在一起,调动读者所有感官来体验这片花海。就像我们看3D电影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用文字就做到了。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