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将军二首 其二

壮气盖燕赵,耽耽魁杰人。
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河湟非内地,安史有遗尘。
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将军的形象,并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首先,诗中提到将军的气概盖过了燕赵之地,形容他威武勇猛,是个杰出的人物。接着,诗人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将军的勇力:他能拉开五百步的弓箭,手持八十斤重的长戟,这些都显示了他非凡的武艺和力量。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边疆。河湟地区不再是内地,而是边疆地区,暗指这里曾经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战火,虽然战乱已过去,但留下了一些不安定的隐患。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暗示边疆仍需强有力的守护。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期待:什么时候将军能坐在武台上,手握兵符,统领军队,成为保卫国家的虎将呢?这句话既是对将军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希望有一位英勇的将领能够挺身而出,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的安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英勇将军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和平与稳定的期望。诗中既有对个人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