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齿痛"为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牙疼时的痛苦感受和应对方式。
开头两句直接点题:牙疼得连美味的食物都难以下咽,只能放下筷子叹气。这里用"苦味"双关,既指食物味道,也暗示痛苦心情。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牙疼状态:疼得直冒冷汗(烟云愁喷薄),因为牙疼而显得孤独无助(摇落警孤单)。为了缓解疼痛,作者靠在柱子上用冰凉的刀具(可能是古代镇痛的冰针)治疗,还仰头看云分散注意力(看云岸褐冠)。
最后两句很幽默:虽然牙齿疼,但舌头还好好的(翘翘无恙舌),正好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疼痛感受(论翻澜)。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展现了作者的豁达。
全诗把普通的牙疼写得妙趣横生,既有真实的痛苦描写,又有诙谐的自嘲,让读者在同情之余会心一笑。最精彩的是把"舌无恙"和"论翻澜"联系起来,既符合生理事实(牙疼不影响说话),又体现了文人特有的幽默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