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谷斋居
伊古重民天,祈谷实大祀。
仲辛届首春,东郊逮于耜。
迁坐御斋宫,犹惧吾心弛。
铜人如师保,屋漏十手指。
微诚冀少通,贶我丰年美。
丰年岂易绥,寰宇博九陲。
大有信希遘,粉饰我不为。
水旱亦常有,济之在及时。
所虞人力薄,究赖天恩垂。
天恩匪可倖(叶),孜孜勉勤政。
省方典固昭,与祭义应敬。
蒇事乃启跸,孚颙仰神听。
锡福和且平,愿共斯民庆。
仲辛届首春,东郊逮于耜。
迁坐御斋宫,犹惧吾心弛。
铜人如师保,屋漏十手指。
微诚冀少通,贶我丰年美。
丰年岂易绥,寰宇博九陲。
大有信希遘,粉饰我不为。
水旱亦常有,济之在及时。
所虞人力薄,究赖天恩垂。
天恩匪可倖(叶),孜孜勉勤政。
省方典固昭,与祭义应敬。
蒇事乃启跸,孚颙仰神听。
锡福和且平,愿共斯民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写的,主题是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开头四句点明主题:自古以来粮食就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春天要在东郊举行隆重的祈谷祭祀。皇帝提前搬到斋宫居住,是为了让自己保持虔诚的心态。
中间部分展现了皇帝的务实态度:他明白丰收不能只靠祈祷,更要有实际行动。诗中提到"水旱亦常有,济之在及时",说明皇帝清楚自然灾害难免,关键要及时救灾。特别可贵的是,皇帝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坦诚地说"丰年岂易绥",承认维持好年景并不容易。
最后八句是皇帝的自我要求:他不敢侥幸依赖天恩,而是强调要勤政爱民。祭祀时要心怀敬意,祭祀结束后更要继续关注民生。最终愿望很简单实在:祈求国泰民安,让百姓都能共享太平。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个务实的领导在述职:既说明了工作重点(农业),也坦承了困难(天灾),更表明了态度(勤政)。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皇帝确实把百姓温饱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