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听闻官员张瑞书在治理黄河决口时殉职的悲痛心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和自身的愧疚。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展现治水的艰难:每年征收茭草修筑堤坝("茭"是治水材料),却仍挡不住洪水吞噬万家。就像用稻草对抗巨浪,突显人力在自然灾害前的渺小。
中间四句用两位历史人物作比:
- "王尊"是汉代治水殉职的官员,比喻张瑞书像他一样勇敢牺牲
- "赵孟"是春秋时晋国能臣,说张瑞书本可像他那样建功立业
- 百姓在祠堂流泪祭奠,想象他的魂魄仍穿着官服巡视堤坝,这些细节让英雄形象更鲜活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责:自己年老体衰("衰罢"),没能像张瑞书那样为国效力,更不敢像汉代龚遂治水那样提出建议。这里的惭愧反衬出张瑞书的精神可贵。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讲述邻居家好官的故事。通过治水材料、流泪百姓等具体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英雄不是遥远的大人物,而是那个扛着沙袋冲在前线,最终被洪水卷走的普通人。作者的自责也让这种感动更真实——我们可能都像诗人一样,在平凡生活中愧对这样的奉献者。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