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纼词为舒城黄母胡太君作 其二

黄门将母板舆中,树得山花浙水东。
不道河阳九秋月,北堂萱草堕霜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母亲(胡太君)在儿子陪伴下游览山水的情景,同时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黄门将母板舆中,树得山花浙水东"用白话说就是:儿子用轻便的轿子载着母亲出游,沿途看到山花盛开、浙水东流的美丽景色。这里"板舆"是古代一种轻便的代步工具,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孝心。

后两句"不道河阳九秋月,北堂萱草堕霜红"转折写时光无情:不知不觉已到深秋九月(河阳指北方,暗示寒冷来得早),母亲就像庭院里的萱草(象征母亲的植物)被寒霜打红。这里用"堕霜红"既写实景,又暗喻母亲年事已高。

全诗妙在:
1. 用母子同游的温馨画面开篇
2. 通过季节转换自然带出人生感慨
3. "萱草"双关既指植物又指母亲
4. "霜红"既写秋景又暗喻白发

诗人没有直接说"母亲老了",而是通过萱草经霜的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这份对母亲年华老去的怜惜之情,含蓄而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