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被虫蛀的旧书简,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思。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本被虫蛀的古书:虽然儒家经典(六籍)早已不再流行(灰寒久),但这些珍贵的书籍依然被保存在名山中。书上还能看到淡淡的字迹(漆痕微有字),防虫的芸草也快失去香气了(芸草欲无香),说明这本书已经存放很久了。
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庆幸自己还能看到这些濒临消失的典籍(后死嗟犹及),但不禁担忧传统文化难道就要这样消亡吗(斯文岂遽亡)?现在人们都追捧佛经(珍贝叶),诗人合上书卷时感到深深的凄凉。
全诗用"蠹简"(被虫蛀的书)这个具体意象,以小见大地表现了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诗人既庆幸自己还能接触到这些文化遗产,又为世人轻视传统文化而痛心。最后"掩卷一凄凉"的细节描写,生动传达出诗人无奈又伤感的心情。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