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十夜宿宣风馆次王伯安壁间韵

雨过苔纹绣绿痕,水清沙白鸟声浑。
云封石洞僧归舍,月落柴门犬吠村。
两鬓风霜惊白发,一襟愁绪怯黄昏。
香销烛尽方成寐,又恐家山役梦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夜宿山间驿站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前四句写景:雨后苔痕像绣出的绿色花纹,清澈溪水映着白沙,鸟鸣声在山谷回荡。云雾笼罩着石洞,僧人已归寺;月亮西沉时,村中传来犬吠声。这些画面由远及近,从自然景物到人间烟火,用"绣"字形容苔痕、"浑"字形容鸟鸣,充满生动的质感。

后四句抒情:诗人揽镜自照,惊觉两鬓斑白;面对黄昏,满腹愁绪无处排解。直到烛火燃尽才勉强入睡,却又害怕梦见故乡——这种矛盾心理特别动人:既思念家乡,又怕思乡之情更添惆怅。"怯黄昏""役梦魂"的表述,把无形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情绪完美结合:苔痕、鸟鸣、云月、犬吠这些寻常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愁思;而白发、黄昏、烛火、梦魂这些意象,又自然融入山野夜景之中。诗人用看似平静的笔调,写出了每个远行游子都体验过的孤独与乡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