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堂二首

问舍知君困欲还,才高那得卧南山。
由来甘井人争汲,却恐心闲身未闲。

现代解析

这首《中隐堂二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处境的关切和劝诫,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追求和内心安定的思考。

第一句“问舍知君困欲还”,诗人通过询问朋友的处境,了解到朋友因为生活或事业的困境,想要回归田园,过一种隐居的生活。这里的“问舍”可以理解为关心朋友的现状,而“困欲还”则表明朋友有了退隐的念头。

第二句“才高那得卧南山”,诗人劝诫朋友,虽然你才华横溢,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传说中的隐士那样,真正放下一切,隐居山林。这里的“南山”象征着隐居的理想之地,但诗人提醒朋友,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有才华的人,往往会因为内心的追求而难以真正放下。

第三句“由来甘井人争汲”,这里的“甘井”比喻那些美好的事物或机会,往往会引起人们的争夺。诗人借此提醒朋友,即便是想要隐居,也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外界的纷扰和竞争,因为人们总是会追逐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

最后一句“却恐心闲身未闲”,诗人担心朋友虽然表面上想要隐居,但内心未必能真正平静下来。这里的“心闲”指的是内心的安宁,而“身未闲”则是指身体可能还在奔波劳碌。诗人暗示,真正的隐居不仅仅是身体的退隐,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关心朋友的处境,劝诫他不要轻易选择隐居,因为真正的隐居需要内心的平静,而不仅仅是身体的退隐。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内心安定的独特见解。

鲍同

鲍同,遂昌(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十三年,为临安府学教授。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通判静江府(《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三五、职官四七之三七)。今录诗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