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七首 其六
英雄抱伟略,徘徊营四海。
卖畚向田家,举世谁知己。
中原正陆沈,怀才忍坐视。
杖剑诣军门,献策赤须子。
扪虱但空谈,瞻乌竟何止。
飘然西相秦,中心岂得已。
人生感意气,功名偶然耳。
千秋谅其衷,初念不及此。
卖畚向田家,举世谁知己。
中原正陆沈,怀才忍坐视。
杖剑诣军门,献策赤须子。
扪虱但空谈,瞻乌竟何止。
飘然西相秦,中心岂得已。
人生感意气,功名偶然耳。
千秋谅其衷,初念不及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英雄故事,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开头说有个能力超群的人(英雄抱伟略),想干一番事业却找不到机会(徘徊营四海)。他像个小商贩一样在乡下卖簸箕(卖畚向田家),根本没人懂他的才华(举世谁知己)。这时候国家正乱着呢(中原正陆沉),他实在不忍心袖手旁观(怀才忍坐视)。
于是提着剑去军营献策(杖剑诣军门),可惜遇到个只会空谈的领导(扪虱但空谈)。抬头看乌鸦乱飞(瞻乌竟何止),暗喻社会动荡。最后他无奈去了西方秦国发展(飘然西相秦),其实心里并不情愿(中心岂得已)。
诗人最后感慨:人生在世靠的是志气相投(人生感意气),功名成就都是运气(功名偶然耳)。千年后人们会理解他的苦衷(千秋谅其衷),他最初真没想走这条路(初念不及此)。
这诗妙在三点:
1. 用卖簸箕、看乌鸦这些生活场景,把怀才不遇写得特别真实
2. "扪虱空谈"这个细节,活画出昏庸领导的形象
3. 最后点破人生真相——很多成功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初心往往会变
就像现在有才华的人被迫改行,或者为生活做不喜欢的工作,古今其实都一样。诗人用历史故事,说出了普通人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