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首夏行欲阑,望霖日徬徨。
轻云缕层空,风引辄飘扬。
叫松成愁籁,翳天散尘黄。
孟婆何逞威,丰隆势失强。
燮时信多惭,补助岂有方。
转歉忆去年,徼倖胡可常⑴。
每当春雨零,慰惧还交相。
受宠应若惊,屡以诫班行。
岂我乃忘之,夙曾告彼苍。
昭昭有明鉴,究予意弗诚(叶)。
反侧增怵惕,伤哉我农氓(叶)。
习习听渐微,天末徒延望。
轻云缕层空,风引辄飘扬。
叫松成愁籁,翳天散尘黄。
孟婆何逞威,丰隆势失强。
燮时信多惭,补助岂有方。
转歉忆去年,徼倖胡可常⑴。
每当春雨零,慰惧还交相。
受宠应若惊,屡以诫班行。
岂我乃忘之,夙曾告彼苍。
昭昭有明鉴,究予意弗诚(叶)。
反侧增怵惕,伤哉我农氓(叶)。
习习听渐微,天末徒延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久旱盼雨的焦虑心情,展现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与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自省。
全诗以"风"为线索展开:开篇写初夏将尽,久旱无雨令人心焦。天上虽有薄云,却被风吹散无法聚雨。风吹松林发出愁苦声响,卷起漫天黄沙遮蔽天空——这里用"孟婆"(风神)逞威、"丰隆"(雷神)失势的拟人手法,生动表现了反常的干旱天气。
中间部分转向自责:诗人作为官员,惭愧自己无力调和气候("燮时"指调节时序),回想起去年侥幸丰收,更觉不能总靠运气。这里用"受宠若惊"的典故,暗示统治者对待天恩应保持敬畏。
结尾情感深沉:诗人夜不能寐("反侧"),既担心老天看穿自己诚意不足,更心疼受苦的农民。最终风声渐弱,只剩遥望天际的期盼,留下无尽惆怅。
全诗妙在:
1. 用"风"串起自然现象与内心波澜,从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
2. "叫松成愁籁"等句将无形之风写得有声有色
3. 官员视角与农民疾苦形成对比,体现责任意识
4. "天末徒延望"的开放式结尾,余韵悠长
这种将个人责任、民生疾苦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的写法,比单纯写景更打动人心,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