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屈原(三闾大夫)的故事,探讨了清醒与醉酒的处世哲学。
前四句写屈原的特立独行:他喜欢秋菊,以露水沾湿的菊花为食;他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但这种清醒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
中间四句用比喻说理:楚国灭亡就像大厦倒塌,一根木头(指屈原)怎能支撑?《离骚》虽然充满愤懑,但像秋虫鸣叫一样,改变不了现实。
最后两句是诗眼:诗人认为与其像屈原那样痛苦清醒,不如随俗饮酒醉一场,在醉中反思人生。这里的"醉"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全诗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的悲剧,表达了在乱世中既要保持精神清醒,又要学会与现实和解的智慧。语言平实但寓意深刻,既有对古人的同情,也有对生活的通达态度。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