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对山中道友的深切思念,充满了仙气与人间温情交织的意境。
前两句"仙观在云端,相思星斗寒"用夸张手法,把道观比作悬在云端的仙境,暗示道友居住之地的缥缈高远。寒星作伴的相思,既点明思念的时间(秋夜),又烘托出思念的孤寂。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意象展开思念之情:"呼鹤"展现道士生活日常的仙逸,而"见君难"道出思念之苦;"青蛇湿"与"白菌干"两个山中特有的细节,既写出道友居所的幽僻环境,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意味。
最后两句"终期花月下,坛上听君弹"将情感推向高潮,在花好月圆的美好想象中,期待与道友重逢听琴的场景。这个温馨的约定,让全诗在仙气缭绕中回归人间真情,展现出修道者之间珍贵的友谊。
全诗妙在把道士生活写得既超凡脱俗(呼鹤、仙观),又充满人情味(相思、见君)。诗人用石缝青蛇、风中白菌这些山间小景,把虚无缥缈的仙家气象拉回可感的现实,让读者看到修道者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寻常人的思念与期盼。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