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慎欣然亦作一绝,送客出门,归入室,趺坐化去。子由闻之,乃作二绝,一以答余,一以答慎。明年余过圆通,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
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余和慎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余”)写给朋友子由(苏辙)的一首幽默又富有哲理的诗,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背景:子由在筠州建了个书斋叫“东轩”,被人开玩笑称为“东轩长老”。后来子由的女婿曹焕去筠州,苏轼写了首打油诗调侃子由。结果曹焕路过庐山时,把诗给圆通寺的慎长老看,慎长老笑着和了一首诗,刚送完客人回屋就打坐圆寂了。苏轼听说后,又写了两首诗回应,这是其中一首。

诗句解析
1. “大士何曾有生死”
- 说慎长老这样的高僧(大士)早已超脱生死,看似圆寂其实只是另一种存在形式。
- 就像在说:“真正的高人哪会真的死?人家只是换了个形态。”

2. “小儒底处觅穷通”
- 自嘲像自己这样的普通读书人(小儒),整天纠结人生得失(穷通)很可笑。
- 类似现代人调侃:“我们这些打工人还在算工资高低,人家早活通透了。”

3. “偶留一吷千山上”
- 用“吹口哨”(一吷)比喻慎长老留下的那首绝句,像山间短暂却清亮的声音。
- 画面感很强:高僧随手写首诗,像在庐山吹了声口哨。

4. “散作人间万窍风”
- 说这首小诗的影响力像山风穿过千万孔穴,化作人间无处不在的回响。
- 意思是:高僧随手写的诗,却能启发无数人,就像自然界的风无处不在。

诗的精髓
- 用幽默化解生死沉重:朋友的女婿引发高僧圆寂,本是个严肃事件,苏轼却写得轻松诙谐。
- 对比中见智慧:高僧的洒脱vs凡人的计较,突出“放下执念”的禅意。
- 小事件见大境界:通过一首打油诗,写出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影响深远。

现代版理解
就像一位大师随手发了个朋友圈,结果自己淡定“下线”了,而这条动态却被千万人转发,变成全网金句。苏轼用这件事告诉我们:真正厉害的人,连告别都像一阵风,不留痕迹却无处不在。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