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点绛唇·涂山》用神话传说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之谜。
上阕开篇就用"绥尾庞狐"(九尾白狐)这个《吴越春秋》中的经典意象,暗指大禹在涂山娶九尾白狐的传说。"西蜀文章从此始"点明巴蜀文化的源头。后两句用"唾余弃地"(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妻子涂山氏望夫化石)和"巴字水"(长江在重庆段曲折如"巴"字)的意象,将神话与现实地理巧妙结合。
下阕转入历史考证的思考。"巢县会稽"指安徽巢湖和浙江绍兴两地都在争夺"涂山"的真正所在地,作者用"纷争迷故址"表达对这种争论的困惑。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说只要亲自探访洞穴(暗指重庆涂山),就能听到鸟叫声仿佛还在模拟婴儿啼哭(暗指大禹之子启的出生传说),用通感手法将历史传说与现实景物融为一体。
全词最妙处在于:
1. 把地理特征(巴字水)、神话传说(九尾狐、启出生)和现实考证(涂山遗址之争)糅合成有机整体
2. 用"鸟声拟呱呱"这样鲜活的生活化比喻,让远古传说瞬间变得可感可触
3. 通过"自分明"的笃定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巴蜀文化源流的独特见解
这种将神话、地理、历史考证熔于一炉的写法,既展现了文化根源的探寻,又赋予了古老传说新的生命力,让读者在诗意的想象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