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怀(江西诗。正德己卯年,奉敕往福建处叛军。至丰城,遭宸濠之变,趋还吉安,集兵平之。八月,升副都御史,巡按江西作)
行年忽五十,顿觉毛发改。
四十九年非,童心独犹在。
世故渐改涉,遇坎稍无馁。
每当快意事,退然思辱殆。
倾否作圣功,物睹岂不快?
奈何桑梓怀,衰白倚门待。
四十九年非,童心独犹在。
世故渐改涉,遇坎稍无馁。
每当快意事,退然思辱殆。
倾否作圣功,物睹岂不快?
奈何桑梓怀,衰白倚门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王阳明在平定叛乱后,回顾人生时写下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年人的心境变化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开头四句写年龄带来的变化:诗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五十岁了,头发开始变白,回想过去四十九年好像都在犯错,但内心还保持着少年般的赤子之心。这里用"童心犹在"表达了即使年岁增长,仍保持纯真本性的可贵。
中间六句写处世态度的转变:随着阅历增长,诗人面对困难时不再轻易气馁("遇坎无馁"),但在顺遂时反而会警惕自满("快意思辱殆")。"倾否作圣功"是说把逆境转化为成圣的修行,这种境界转变让旁人看了都觉得痛快。
最后四句突然转折:虽然功业有成(当时刚升任副都御史),但最放不下的是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倚门盼归的场景。"桑梓怀"指对故乡的思念,"衰白倚门"这个画面特别打动人心,让一切功名成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个刚立下大功的官员,没有炫耀功绩,反而坦诚地说出对衰老的惶恐、对过往的反思,以及功成名就时最朴素的思乡之情。这种真实的人性流露,让这首诗历经五百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