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首先,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时间的变迁:“昔年屯聚亦偷生,今日柴扉夜不扃。” 过去,人们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过着偷偷摸摸的生活;而现在,家门却不再紧闭,生活变得安宁。这里通过“昔年”和“今日”的对比,展现了社会从动荡到安定的变化。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转向了军山:“却羡此山能领会,时危时泰一般青。” 诗人羡慕这座山能够超越人世的变迁,无论时代是危难还是太平,它始终保持着青翠不变。这里的“时危时泰”指的是社会的动荡与安定,而山却始终如一,象征着自然界的恒常与坚韧。
整首诗的核心在于通过山的永恒不变,反衬出人类社会的无常与脆弱。诗人感叹,尽管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自然界的山川依然如故,给人以慰藉和启示。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羡慕,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恒常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读来让人心生共鸣。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