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在宜春旅行时的住宿经历,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居住环境,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前四句写诗人第一晚住在破旧道观的狼狈:客栈连一张床都没有,只能在古老的道观里过夜。漏雨的屋顶冷风飕飕,他像站在雨中一样;夜晚虫鸣声像织布机般响个不停,根本睡不着。这里用"人雨立"的夸张比喻和"蛩夜绩"的生动拟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住宿环境的恶劣。
后四句写第二天被官员邀请住进豪华官舍:穿着官服的郡督邮(地方长官)大清早就派车马来接他。但诗人却说"我不要当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宁愿像陈登那样住在高处自在生活"。这里用两个历史典故,委婉表达了不愿被官场规矩束缚,向往自由生活的态度。
全诗妙在通过住宿条件的强烈对比,把"住哪里"这个小问题升华成"要自由还是要富贵"的人生选择。破道观虽苦但自在,官舍虽舒适却要受约束,诗人最终选择了精神自由。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普通生活场景有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