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李寅谷招同人怡园雅集分韵得登字

帝城逐人事,节物有废兴。
晦日寻李封,吾追杜少陵。
衰贱众所弃,谁如几可凭。
惟有贫时交,不作炭与冰。
与君生同岁,稍长以兄称。
君弟⑴即余弟,乡书昨同徵。
丽正聊僦居,暮景失飞腾。
君故得名早,颜谢何足輘。
七龄书擘窠,前辈久服膺。
举场三十载,谓宜鲲化鹏。
到今困缰锁,屈首似我能。
相国宛平公,怜才异孙弘。
六馆致一士,翕然声价增。
由来天下贤,难以徽墨绳。
名园卧榻侧,兴到便许乘。
花时速朋曹,栏槛俯对凭。
葱葱万井烟,高标见觚棱。
水光与树色,到眼皆鲜澄。
遂令尘土胸,振步疑飞升。
欲去屡回顾,恍然梦游曾。
西邻张司业(谓寄亭),豪气如陈登。
夜来致吾徒,酒器杂斗升。
我饮仅小户,当筵醉瞢瞢。
依稀人影外,篱落移疏灯。
明知病酲馀,前悔后莫惩。
且复尽今日,此欢恐难仍。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暮春时节参加朋友李寅谷举办的怡园聚会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真挚友情的温暖。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聚会缘由(开头到"乡书昨同徵")
诗人说自己像杜甫一样在节日拜访朋友李寅谷,感叹世态炎凉时只有贫贱时结交的朋友最可靠。他和李寅谷同年出生,情同手足,连科举考试都是一起参加的。

2. 人生感慨("丽正聊僦居"到"屈首似我能")
这部分用对比手法写两人的境遇:李寅谷少年成名,七岁就能写大字,考了三十年科举却未能飞黄腾达;而诗人自己更是困顿,只能低头认命。这里透露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无奈。

3. 园林美景("相国宛平公"到"振步疑飞升")
描写聚会的怡园景色:从高楼俯瞰京城万家灯火,近处水光树色清新怡人,让长期困顿的诗人感觉像要飞升成仙。美景描写中暗含对自由的向往。

4. 纵酒尽欢("欲去屡回顾"到最后)
聚会结束后又去邻居家继续喝酒,虽然诗人酒量小很快就醉了,但还是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因为知道这样的聚会以后可能很难再有。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真挚的友情
- 通过个人遭遇反映了科举时代文人的普遍困境
- 对园林美景的描写生动鲜活
- 最后纵酒狂欢的场景很有生活气息
- 整体感情真挚,既有无奈又有豁达

诗人没有用太多华丽辞藻,而是用家常话写真情实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