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感事

湖西使者子,徒步曳双靸。
间关冒烽火,又作湖西客。
潜行问居人,多能语畴昔。
贼献既覆楚,杂部突袁吉。
曩者左家军,众谓可办贼。
偏师渡湖来,寇去兵乃入。
贼所未残掠,靡不恣卤获。
三府萧然虚,城阙盗充斥。
湖西多朝列,左右先皇侧。
云昔豫章守,守郡有成绩。
于今尚见思,不啻我邵伯。
微公救三府,湖西祸滋剧。
爰自司马门,出秉江藩戟。
城经残燹馀,郊外半鸣镝。
喣育此疮夷,抚以登祍席。
市上有赢粮,钤下少虚籍。
奄忽金陵陷,天王委宗袥。
逆桓袭江城,捲甲上彭泽。
抚军弃其师,屡引所部却。
江右昔多贤,顾厨而俊及。
缕金绣降榜,罗拜所屯壁。
列郡知名流,驰书奔络绎。
𬗟惟先大夫,秣马厉兵革。
义帜插江干,手草讨贼檄。
万古挟风霜,字字照肝鬲。
天崩地终裂,闽破虔孤立。
三年贡台骨,山寒抱白石。
我行涉赣江,两见弦再易。
欲上川无梁,委顿卧旅室。
昔日使臣邸,胡缨丛赤帻。
其坚两牙旗,犹是义旗帛。
辕门故部曲,卖刀退锄麦。
吞声行城市,洒涕及衢陌。
遗民徒口碑,时禁几潴宅。
凄凉看店火,呜咽梦乡国。
明月入我床,流光射门隙。
苦瓜上盘飧,厮养同晚食。
旧人一杜凤,感旧慰行役。
日闻西昌儆,阻我南征屐。
延伫望虔山,徙倚成头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战乱时期湖西地区(今江西一带)的悲惨景象,通过一个使者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战乱破坏(开头到"城阙盗充斥")
诗人用"徒步曳双靸"的使者形象,带我们走进满目疮痍的湖西。这里曾经繁华,如今盗贼横行,连官兵都趁火打劫("贼所未残掠,靡不恣卤获"),三府之地变得萧条空虚。就像原本完好的房子被强盗洗劫后,连看家护院的人也来顺手牵羊。

2. 怀念良吏("湖西多朝列"到"抚以登祍席")
笔锋一转,回忆当地曾有位像"邵伯"(周代贤臣)般的好官,治理有方,深受爱戴。诗人感叹:若不是这位官员,湖西的灾难会更严重。这段通过对比,凸显乱世中清官的可贵,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3. 忠义与背叛("奄忽金陵陷"到"字字照肝鬲")
用强烈对比手法描写两种人:一方面是贪生怕死的官员临阵脱逃("抚军弃其师"),甚至有人绣金匾投降;另一方面是诗人的父亲("先大夫")坚持抗敌,写下字字铿锵的讨贼檄文。这种忠奸对比,如同照妖镜般照出人性高低。

4. 战后凄凉("天崩地终裂"到最后)
诗人重返故地时,看到的是破败景象:曾经的衙门成了胡人营地,老兵被迫卖刀务农,百姓只能在私下偷偷怀念往昔。"苦瓜上盘飧"这样的细节,生动表现出生活的艰辛,连使者都只能和仆役同吃粗茶淡饭。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使者见闻串联场景,像纪录片镜头般真实
- 大量对比手法(昔盛今衰/忠臣叛将),强化情感冲击
- "钤下少虚籍""苦瓜上盘飧"等细节,让历史有了温度
- 既有宏大叙事,又有个人感伤,展现战争对每个普通人的影响

这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曲乱世悲歌,提醒我们和平的珍贵。诗中那位坚持正义的父亲形象,和百姓口口相传的记忆,正是民族精神不灭的象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