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行送林提学之山西
大江之中,有峰崔嵬。
屹然独立不可动,百川到此皆萦回。
乾坤风气,与水相移推。
来今往古无断续,中间有阖复有开。
顺流直泻忽此突然者,俨如玄圭锡禹戴履参三才。
吾闻岷山导江,东沱北汇,茫然两涯。
瞿塘谁为峡,滟滪谁为堆。
洞庭东去小孤小,又东千里行绕凤凰之高台。
南徐望海只尺是青天,如宇置此坳堂杯。
兹峰非柱亦非碣,清泠隔绝人间埃。
神宫佛刹半参倚,唐镌宋刻剥落生莓苔。
蛟龙隐盘窟,鸾鹄栖悬崖。
上摩苍茫下临空洞兮,不可以测度,但见海有西户江有东南隈。
一山二水理应尔,嗟此卷石直从何地天将来。
水神夜戒百灵护,万骑驱逐疾走如衔枚。
吁嗟乎,尾闾去终日,昆崙几时回。
振陵风雨潮汐争喧豗。
大哉吾道一逝者,夫何为乎有澜日倒波今颓。
若非藉此作孤障,彼狂且悍将谁与之裁。
吾人定力如此石,沧桑不变此石无倾隤。
送君须上最高处,商声击石开君怀。
太行绝顶更回首,一航东海何如哉。
屹然独立不可动,百川到此皆萦回。
乾坤风气,与水相移推。
来今往古无断续,中间有阖复有开。
顺流直泻忽此突然者,俨如玄圭锡禹戴履参三才。
吾闻岷山导江,东沱北汇,茫然两涯。
瞿塘谁为峡,滟滪谁为堆。
洞庭东去小孤小,又东千里行绕凤凰之高台。
南徐望海只尺是青天,如宇置此坳堂杯。
兹峰非柱亦非碣,清泠隔绝人间埃。
神宫佛刹半参倚,唐镌宋刻剥落生莓苔。
蛟龙隐盘窟,鸾鹄栖悬崖。
上摩苍茫下临空洞兮,不可以测度,但见海有西户江有东南隈。
一山二水理应尔,嗟此卷石直从何地天将来。
水神夜戒百灵护,万骑驱逐疾走如衔枚。
吁嗟乎,尾闾去终日,昆崙几时回。
振陵风雨潮汐争喧豗。
大哉吾道一逝者,夫何为乎有澜日倒波今颓。
若非藉此作孤障,彼狂且悍将谁与之裁。
吾人定力如此石,沧桑不变此石无倾隤。
送君须上最高处,商声击石开君怀。
太行绝顶更回首,一航东海何如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巍峨山峰屹立江中的壮丽景象,通过山水寄托人生哲理,是一首送别友人的深情之作。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雄奇山水(开头到"昆崙几时回")
诗人用"崔嵬""屹然独立"等词突出山峰的雄伟,描写江水绕山回旋的壮观。通过"玄圭""神宫佛刹"等典故,赋予山峰神圣感。特别用蛟龙、鸾凤等神话生物,渲染山势险峻神秘。
2. 人生感悟("振陵风雨"到"沧桑不变")
将山峰比作"吾道"(理想信念)的象征,说它像中流砥柱阻挡狂澜,暗示人要像山石般坚定。用"定力""无倾隤"等词,强调面对世事变迁要保持内心坚定。
3. 送别之情(最后六句)
劝友人登高望远,在太行山顶回望时,会像乘船航向东海般豁达。用"商声击石"的比喻,希望友人能打开胸怀,以开阔心态面对新征程。
艺术特色:
- 比喻生动:把山比作"玄圭"(古代玉器)、把信念比作"孤障"
- 动静结合:江水的奔流与山峰的静立形成对比
- 由景入情:从写景自然过渡到说理抒情
核心思想:
通过赞颂江中孤峰的坚定不移,诗人鼓励友人(也告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要像这座山一样,任凭风吹浪打,始终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坚定。最后以开阔的远景作结,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