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宫春日里的奢华景象,同时暗含对文人命运的感慨。
前四句用金碧辉煌的宫殿、威武的羽林军、柳间莺啼、花丛深处的滴漏声,勾勒出皇家春日的富贵与闲适。这里用"金银阙"、"羽林"等词突出皇权威严,又用"春莺"、"午漏"等细节增添生活气息。
五六句笔锋一转:宫门打开收起金锁,帘卷处传来圣旨玉音。这两句暗示着权力中心的运转,一个"收"字暗藏深意,仿佛连春光都被皇家掌控。
最后两句是诗眼:白发文人只能靠写赋谋生,就像当年陈皇后花重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求宠。这里用对比手法——前文极写宫廷奢华,结尾突然落到寒酸文人身上,通过"卖词赋"与"万黄金"的强烈反差,道出文人依附权贵的辛酸。
全诗明写宫廷春色,实写文人处境。就像用金线绣出的华丽锦缎,近看才发现里面织着文人的无奈。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