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李掌教白夫求予赠言白夫尝编燕享乐谱一帙见示故终篇以音乐言
白夫广文杰,访我黄金台。
苦意协管律,雅颂釐清吹。
音乐缺已久,闻此喜且疑。
未理金石奏,八音安可裁。
声本起于无,谁解穷往来。
鱼马诚异类,感应何神哉。
乃知太和气,不谢嶰谷材。
圣人假物用,八风谁能回。
此可悟神理,当与西山推。
苦意协管律,雅颂釐清吹。
音乐缺已久,闻此喜且疑。
未理金石奏,八音安可裁。
声本起于无,谁解穷往来。
鱼马诚异类,感应何神哉。
乃知太和气,不谢嶰谷材。
圣人假物用,八风谁能回。
此可悟神理,当与西山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音乐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一位名叫白夫的访客带来的乐谱展开讨论。
开头说白夫带着精心编撰的宫廷宴乐谱来请教,作者既惊喜又怀疑——因为真正的雅乐已经失传很久了。这里用"苦意协管律"形容白夫认真研究音律的样子,就像在调试乐器。
中间部分探讨音乐的本质:乐器(金石)虽然重要,但音乐真正的源头是"无"(可以理解为自然或心灵)。就像鱼和马完全不同类,却能产生共鸣,说明万物之间存在奇妙的感应。这里用"鱼马感应"的比喻,生动说明音乐超越物质的神奇力量。
最后升华主题:真正的好音乐不需要名贵材料(嶰谷竹),关键在于把握天地和谐之气(太和)。圣人只是借用器物,真正重要的是领悟自然规律。作者建议白夫把这种音乐哲理,和西山(可能指某位隐士或道家思想)的智慧结合起来思考。
全诗通过日常的访客交谈,引出对音乐哲学的探讨: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捕捉自然与心灵的共鸣。用鱼马感应、太和之气等意象,把抽象的音乐理论说得生动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