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物形象:主角是个"逃名"的隐士,主动逃离名利场,住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小屋。他不是被迫隐居,而是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 生活情趣:他每天与风月为伴,写诗饮酒("风月供千首,乾坤寄一樽"),在竹林窗下研读《易经》。这些活动展现了他高雅的精神追求。
3. 环境描写:通过"孤钟""长笛"的声音,勾勒出宁静的山水画卷。临水寺庙的钟声、飘落梅村的笛声,都衬托出环境的清幽。
4. 核心意境:最后两句点明主旨 - 在竹窗下读《易经》时,他达到了完全超脱世俗的境界。"隔世喧"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的精神升华。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的生活场景,传递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充实。诗人通过隐士的形象,展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 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简单生活中获得精神自由。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