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山寺景象,同时暗含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前两句写景:山间寺庙空幽寂静,只听见诵经的磬声回荡,彩绘的楼阁在青翠山色中格外醒目。"翚飞"形容楼阁像展翅的彩凤般精美,与"山青"形成色彩鲜明的画面。
后两句抒情:世人忙忙碌碌追逐名利,其实就像活在梦中而不自知。唯有隐居山林的高人(可能指修行者或诗人自己)能看透这虚幻,保持清醒。"眼独醒"这个比喻很生动,把超脱世俗的智慧比作清醒的眼睛。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山寺的清净反衬尘世的浮躁,用"高人"的清醒对比常人的沉迷。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人盲目追逐名利的感慨。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智慧。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