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蛩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秋声》描绘了秋天各种声音交织的生动画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听觉感受和淡淡的愁绪。

前两句说住在山林里的人最能听懂秋天的声音,这些声音不只是常见的松树竹林声。这里用"耳惯经"(耳朵听惯了)这种口语化表达,说明普通人对秋声的感知是有限的。

中间四句用具体声音构建出秋日的交响曲:梧桐叶响夹杂蝉鸣容易引发愁绪,芭蕉声伴着蟋蟀叫让人频频惊醒。急雨打在荷叶上哗哗作响,清风吹过芦苇亭发出沙沙的摩擦声。诗人通过"琅琅"(清亮)、"戛戛"(摩擦声)等拟声词,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这些声音。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古人写秋声时有个遗憾,他们总忘了写杨柳的声音其实最好听。这里用"可恨"(令人遗憾)这种强烈用词,突出诗人对杨柳声的特殊喜爱,给全诗带来意外收尾。

全诗就像用文字录制了一张"秋日声音专辑",从植物到昆虫,从雨声到风声,最后还特意为被忽视的杨柳声"鸣不平"。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声音的挑选和组合,自然流露出秋天特有的寂寥之感。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