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其七 昔往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鄣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𡠜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泛桴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现代解析
《九章·其七·昔往日》是屈原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回顾自己从受信任到被谗言所害的经历,表达了对昏庸君王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解析:
---
1. 核心主题:忠诚与冤屈
屈原以第一人称回忆自己曾经深受楚王信任,帮助国家建立法度、实现富强("国富强而法立兮")。但后来因为小人谗言("遭谗人而嫉之"),君王听信谣言,不再明辨是非("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导致自己被疏远、流放,最终选择投江自尽。全诗的核心矛盾是:忠臣的赤诚之心 vs 昏君的偏听偏信。
---
2. 诗中四大情感层次
- 怀念往昔:开头回忆自己曾辅佐君王治国,国家强盛,君臣和谐("惜往日之曾信兮")。
- 愤恨谗言:痛斥小人用欺骗手段蒙蔽君王("虚惑误又以欺"),而君王不调查真相("弗参验以考实兮"),直接定罪忠臣。
- 绝望与自省:屈原感到委屈("何贞臣之无罪兮"),但更痛心的是君王昏聩("惜壅君之不昭"),国家将因此衰败。
- 以死明志:最后他选择投江("不毕辞而赴渊兮"),并非单纯逃避,而是用生命警示君王和世人。
---
3. 诗中的经典比喻
- 芳草与沼泽:屈原把自己比作芬芳的草木,却被丢进污浊的沼泽("使芳草为薮幽"),比喻贤才被埋没。
- 驾车无缰绳:说治国不用法度而靠随心所欲,就像骑马没有缰绳、乘船没有船桨("无辔衔而自载"),必然翻车沉船。
- 历史典故:引用百里奚、伊尹等贤臣的故事,说明如果没有明君(如商汤、周武王),人才也会被埋没甚至迫害。
---
4. 现实意义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遭遇,更是对政治黑暗的控诉。他揭露了三个问题:
1. 领导者的昏庸:君王不辨忠奸,法律形同虚设("背法度而心治兮")。
2. 小人的危害:谗言像毒药,能摧毁信任("谗妒入以自代")。
3. 忠诚的困境:即使有才能和真心,在腐败的体系中也可能毫无出路。
---
5. 为什么动人?
- 强烈的代入感:读者能感受到屈原从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被冤枉时的痛苦("情冤见之日明兮")。
- 悲壮的美:他明知必死仍坚持原则("宁溘死而流亡兮"),这种"不妥协"的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 警醒的力量:诗中反复强调"谗言误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总结
这首诗是屈原用血泪写成的"谏书",既是对自己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楚国政治的最后一击。他通过个人悲剧,揭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当权力失去理性,忠诚反而会成为牺牲品。而他的选择——以死殉道,让这首诗超越了时代,成为一曲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千古绝唱。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