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鱼
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
紫荇穿腮气惨悽,红鳞照座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
游倏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
紫荇穿腮气惨悽,红鳞照座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
游倏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作者品尝渼陂鱼的过程和感受,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前八句写鱼的鲜美:用细竹篾编成鱼篓,里面躺着剑一般修长的鱼。紫色的水草穿过鱼鳃,鱼鳞在灯光下闪闪发亮。鱼刚捞上来时还在动弹,没等煮熟就忍不住先沾汁尝鲜。宾客们吃得眉开眼笑,香喷喷的米饭一碗接一碗。
中间八句回忆往事:年轻时在荆渚(湖北一带)常吃黄鱼,江边容易捕捞反而不稀罕,大鱼都随便丢弃。后来西行再难吃到,想念南方风味却久未如愿。如今只能吃到些腥味重的小鱼,还常被鱼刺扎到。
最后四句写情谊:老友远道送来鲜鱼,让许久没开荤的餐桌突然丰盛起来。感谢东道主频频款待,幸好邻居还备着浓香的腌菜佐餐。
全诗通过一条鱼,串起三个动人场景:当下宴饮的热闹、往昔生活的回忆、朋友馈赠的温暖。苏轼用"卧剑"形容鱼身修长,用"光磨闪"写鱼鳞反光,用"指先染"表现馋嘴模样,都特别鲜活。最妙的是结尾,在盛情款待后突然提到"幸好邻居有咸菜",透着文人特有的幽默感,让这场鱼宴更显亲切真实。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