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闲适画面,充满了宁静与悠然的生活气息。
开头两句写雨后天晴的景色:远处的水边,残留的雨已经停了;高高的城楼上,夕阳的余晖还在停留。这两句勾勒出一个开阔而宁静的黄昏景象。
接下来两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继续描绘:山色明亮,彩虹若隐若现;松林幽暗,成双的鹤飞回栖息。彩虹和归鹤的意象,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
后四句转向诗人自身的生活状态:官员们办完公务各自散去,要处理的文书也越来越少。诗人悠闲地倚着新竹吟诗,竹子的青粉沾到了他的红色官服上。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更享受与自然相处的闲适时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和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超脱公务、亲近自然的心境。最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竹粉沾官服"的细节——既写出了新竹的鲜嫩,又暗示诗人不在乎官服被弄脏,更看重与自然相处的愉悦。这种将自然之美与生活情趣完美融合的写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