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首联"宿氛销尽夜无烟,万燎光长复道连"描写了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夜间的雾气消散,无数火炬照亮了通往祭坛的道路。这里用"万燎"形容火炬之多,营造出神圣而壮观的氛围。
颔联"陟降祥如水行地,祼将心与月当天"用比喻手法,将祭祀者虔诚的心意比作月光普照大地,把祭祀的吉祥氛围比作流水滋润万物。这两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
颈联"羽衣道士通仪节,白发牺人说豆笾"刻画了祭祀现场的人物:身着羽衣的道士熟悉祭祀礼仪,白发苍苍的司仪讲述着祭器的用途。这些细节让场景更加真实生动。
尾联"犹记策名分献日,去年风景似今年"由景入情,诗人回忆起去年参与祭祀的情景,感叹时光流转中不变的庄严氛围。这种今昔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全诗以祭祀活动为载体,表达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诗人用火炬、月光、流水等意象,构建出一个神圣而美好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传统祭祀文化的庄严与魅力。诗中既有宏大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