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山僧则不然,至道最难,须是拣择。
若无憎爱,争见明白(《五灯会元》卷一六)。

现代解析

这首《偈》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真理到底难不难?前四句是前人的观点,后四句是山僧的反驳,像两个高手在隔空辩论。

前四句说"真理其实不难懂,难的是你别挑三拣四。只要不带着喜欢或讨厌的情绪去看,自然就明白了"——这就像告诉人吃菜别挑食,保持平常心才能尝出真味道。

但山僧立刻唱反调:"我觉得真理最难懂!必须挑挑拣拣才行。要是没有喜欢和讨厌的情绪,怎么看得清真相?"这就像有人说"选对象当然要挑剔,没点爱恨怎么知道合不合适"。

两派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在说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1. 前者强调放下主观偏见才能接近真理(客观视角)
2. 后者强调要通过主观判断才能认识真理(主观视角)

最妙的是最后"争见明白"的"争"字,既是"怎么"的意思,又暗含"争论"——真理正是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越辩越明的。就像今天我们看事情,既需要跳出个人好恶的冷静,也需要带着真情实感的投入,两种态度缺一不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