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道中书所见

折苇沈沙积潦馀,高田成岸岸成渠。
胡良河上扶犁叟,网得萍根二寸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洪水退去后涿州道上的荒凉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灾后百姓的艰难生活。

前两句写洪水肆虐后的场景:折断的芦苇陷在泥沙里,原本的高地变成了河岸,河岸又被冲成了沟渠。这里用"折苇""沈沙"等细节,让人仿佛看到洪水退去后一片狼藉的土地。

后两句聚焦一个老农:他在胡良河边扶着犁耕地,却意外用渔网捞到一条只有二寸长、附着在浮萍根上的小鱼。这个画面很有冲击力——本该耕田的老农却在捞鱼,捞到的还是条小得可怜的鱼,暗示灾后百姓连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障。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积潦""成渠"的灾后景象,特别是老农捞小鱼的细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二寸鱼"这个具体而微小的意象尤其打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灾民在绝境中求生的艰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