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乱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充满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前四句用生动的比喻展现战场景象:士兵们吹着号角(吹唇)像开水一样沸腾着占领地盘(沸地),在险要的山路上设防(峡路兵)。敌人像野猪一样从偏僻小路突袭(豕突),荒废祠堂里的火光像狐狸叫声一样四处蔓延——这些意象都在表现战争的混乱与残酷。
后四句转向民生疾苦:官府急迫地催收战争税(租赕),百姓像孤魂野鬼般流离失所(鬼俗流离),性命轻贱如草芥。最后两句尤为深刻:别以为拿着武器(弓刀)就能平定叛乱,要知道这些所谓的"贼寇",原本都是被你们当作猎物般欺压的老百姓(渔猎苍生)——直接点明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
全诗通过战场血腥、民生凋敝的强烈对比,揭示了统治者压迫百姓最终自食恶果的深刻道理,像一幅古代版的"官逼民反"警示录。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