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神秘的山中仙境图,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下面用大白话解析:
1. 自然美景 前两句写山色:青翠的群山像飞起来一样(夸张手法),其中有座六平峰,隐约能看到山腰的华丽道观(琳馆)。"第几重"三个字让人感觉这座山层层叠叠,充满神秘感。
2. 闲适心境 三、四句说诗人的心跟着云中仙鹤飞远了(比喻超脱世俗),在这悠闲的地方应该能遇到仙人(羽人)。这里用"云鹤""羽人"这些仙气飘飘的意象,表现想逃离现实烦恼的心情。
3. 仙气细节 五、六句继续渲染仙境:树影间能看到传说中的"三花"(道教圣物),松树上挂着能让人成仙的"五粒"松子(道教传说)。石头上、树丛间都飘着仙气,连春天都带着神奇色彩。
4. 寻而不得 最后两句最妙:明明感觉仙境就在眼前,但真要问路时,却发现白云把来去的路都遮住了。这种"看似很近实则难寻"的描写,把修仙题材特有的朦胧美感写活了,就像我们追梦时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全诗用"翠山—道观—仙鹤—奇花—迷路"这条线索,把一次普通的登山写得如梦如幻。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近在眼前却又触摸不到"的遗憾美,就像生活中许多美好的追求一样。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