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吴竹亭访珍珠泉
笱舆背秋城,晴岚献苍媚。
镇日斋树颠,即是此山翠。
一泓在山麓,澄莹沁幽思。
仰出泉之常,跳珠独灵异。
岂其鲛室藏,或者龙女戏。
瑟汨迸有声,匀圆泄无次。
旁或顿足呼,漶出更多致。
日光耀熣灿,烟气荡幽閟。
涓涓嫩玉声,一道写芳腻。
有客顾我吁,此泉蹇遭值。
品不登图经,名不出方志。
筇展罕寻探,亭台少位置。
村童裸来浴,牛羊饮成队。
置此荒僻区,乃真憾心事。
我言良不然,此或得泉意。
高名每难副,多汲岂非累。
且与试竹炉,松风起遥吹。
镇日斋树颠,即是此山翠。
一泓在山麓,澄莹沁幽思。
仰出泉之常,跳珠独灵异。
岂其鲛室藏,或者龙女戏。
瑟汨迸有声,匀圆泄无次。
旁或顿足呼,漶出更多致。
日光耀熣灿,烟气荡幽閟。
涓涓嫩玉声,一道写芳腻。
有客顾我吁,此泉蹇遭值。
品不登图经,名不出方志。
筇展罕寻探,亭台少位置。
村童裸来浴,牛羊饮成队。
置此荒僻区,乃真憾心事。
我言良不然,此或得泉意。
高名每难副,多汲岂非累。
且与试竹炉,松风起遥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探访珍珠泉的经历,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展现了泉水的灵性与诗人的豁达心境。
自然之美与灵动泉景:
诗的开篇用"晴岚献苍媚"勾勒出秋日山色的清新。珍珠泉的描写尤为传神——泉水不是普通地涌出,而是像跳动的珍珠般活泼("跳珠独灵异"),让人联想到神话中鲛人藏宝或龙女嬉戏的奇幻画面。诗人用"瑟汨迸有声"让读者仿佛听到泉水叮咚,用"日光耀熣灿"展现水珠在阳光下的璀璨,连村童洗澡、牛羊饮水的日常场景都成为自然画卷的一部分。
名泉的"不幸"与诗人的智慧:
友人感叹珍珠泉被埋没("品不登图经,名不出方志"),没有亭台装点、少有人知,像明珠蒙尘。但诗人却提出独特见解:或许保持平凡反而是泉水的福气("此或得泉意")。那些盛名在外的泉水,反而要承受过度取用的负担("多汲岂非累"),就像人一样,名声太大未必是好事。
生活哲理的升华:
最后煮茶品泉的场景("试竹炉,松风起遥吹")将意境推向深远。松风与茶香中,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泊自在的人生态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名声地位,而在于保持本真,就像这汪甘于寂寞却依然灵动的珍珠泉。
全诗妙在将寻常游记写出两层境界:表面是发现自然奇观的惊喜,深层则是对"名声与价值"的辩证思考。语言上善用比喻(如珍珠、龙女)和通感(听到"嫩玉声"、看到烟气荡漾),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可触可感。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