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阆山歌》描绘了阆州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局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写阆州城的山色:城中的灵山洁白如雪,城北的玉台山青翠如玉。这两句通过对比色彩,展现了山川的壮丽与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写山上的松树和江水:松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云雾即将散尽却又未散;江水奔腾,似乎要冲垮岩石,但岩石却依然坚固。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给人一种既险峻又稳定的感觉。
第五、六句写诗人对山川的感悟:他感叹这些山川的根基深厚,仿佛是鬼神的力量在支撑;而山川的气势,甚至可以与中原的名山嵩山、华山相媲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暗示了山川的永恒与伟大。
最后两句转向时局: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诗人无法归乡,只能在阆州结庐隐居,面对青山,静观世事变迁。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流露出他对乱世的无奈与避世的情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永恒,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