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冯氏先茔

音容别后远悠悠,寥落他乡土一抔。
野水寒禽空对客,夕阳红树更关愁。
手披荒草孤坟在,泪洒残梅一笛秋。
淮海十年多少恨,几人归葬故山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路过冯家祖坟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人生漂泊的愁绪。

开篇"音容别后远悠悠"直接点出阴阳两隔的思念,逝者的声音容貌已经远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坟冢在异乡。这里用"寥落"形容坟墓,暗示着无人祭扫的凄凉。

中间四句用景物烘托哀愁:野外的流水、寒风中鸣叫的鸟儿、西沉的落日、染红的秋树,这些萧瑟的秋景都在加深作者的伤感。"空对客"三个字特别传神,仿佛连自然景物都在为逝者感到孤独。

"手披荒草"这个动作细节很动人,作者亲手拨开杂草才能看见孤坟,说明墓地已经荒芜。眼泪落在残败的梅花上,伴着秋笛声,这个画面把无形的哀伤变得具体可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情感爆发点。十年间淮海地区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但又有几个人能落叶归根?这个反问既是在感慨冯氏葬在他乡的遗憾,也是在叹息所有客死异乡之人的共同命运。

整首诗就像一幅秋日扫墓的水墨画,通过孤坟、荒草、寒禽、夕阳这些意象,把对逝者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悟都融入其中。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无论古今,人们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心情都是相通的。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