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陈志鸿罢官归高凉 其一

解印行歌出将营,千军流泪共含情。
邹阳书上谁称屈,王粲才高赋谩成。
天连故国铜鱼远,霜落寒江白雁鸣。
自愧神交惊此别,不堪离恨更沾缨。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好友陈志鸿被罢官后回乡,诗人送别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描绘陈志鸿解下官印、唱着歌走出军营的场景,连千军万马都为他流泪,说明他深得人心。"邹阳""王粲"这两个典故,就像现代人说"比窦娥还冤""怀才不遇",暗指好友是被冤枉的好官。

中间两句的风景描写很有深意:遥望故乡像铜鱼纹饰一样遥远,寒江上白雁的鸣叫透着凄凉,这些景物都在替诗人诉说离愁别绪。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说这次分别让人心痛到眼泪打湿了衣襟,就像我们现代人送别挚友时说的"这次分开太难受了"。

全诗妙在把罢官的悲愤、离别的伤感,都化在军营送别、秋景萧瑟这些具体画面里,既表达了替朋友抱不平的心情,又展现了真挚的友情。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种"明明你是好官却遭罢免"的无奈,和"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的不舍。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