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生长在驿站旁边的古老松树,通过松树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
前两句写松树已经活了数百年,见证了无数过客的悲欢离合。连路过的行人看到它都会心生忧愁——暗示这棵树承载了太多沧桑记忆。
后两句揭示了松树悲惨的命运:它最可怜的是经常被官兵砍伐,伤口流出的树脂就像眼泪一样洒满地面。这里的"官军"代表强权势力,"斫"字生动表现了暴力摧残,"寒胶作泪流"用拟人手法让松树有了情感,树脂化作泪水,控诉着不公的对待。
全诗借物喻人,表面写松树,实则隐喻百姓在强权压迫下的苦难。古松象征坚韧的生命力,而"官军斫"暗示统治者的压榨,最后用"泪流"表达无声的抗议。诗人用简洁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政的批判。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