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行

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
哀歌幽怨满岩谷,闻者潜悲薤露歌。
哀歌一声千载别,孝子顺孙徒泣血。
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
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
苦乐哀感不暂辍,况复百年惊梦驰。
去人悠悠不复于,今人不会古人意。
栽松起石驻墓门,欲为死者长年计。
魂魄悠扬形化土,五趣茫茫井输度。
今人还葬古人坟,今坟古坟无定主。
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
沈迷不记归时路,为君孤坐长悲辛。
昔日送人哭长道,今为孤坟卧芳草。
括狐穿穴藏子孙,耕夫拨骨寻珠宝。
老木萧萧生野风,东西坏冢连晴空。
寒食已迅谁享祀,冢畔余化寂寞红。
日月相催若浪矢,富贵贤愚尽如此。
安得同游常乐乡,纵经劫火无生死。

现代解析

这首《北邙行》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道理:人生短暂,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诗人通过描写洛阳北邙山(古代著名墓地)的景象,带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看:

1. 死亡现场直播(前12句) 开头就像镜头扫过墓地:高山间天天有送葬队伍,哀歌在山谷回荡。诗人说孝子贤孙哭得再伤心也没用,因为连大海高山都会消失,何况人如朝露般短暂的生命?这里用"大海须弥竟磨灭"(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夸张地说连最坚固的东西都会消亡。

2. 古今墓地见闻(中间16句) 诗人像导游一样带我们看墓地现状:现代人给古人修墓立碑,但古人尸体早就化成土了。现在葬下去的人,将来也会变成"古坟",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特别扎心的是"耕夫拨骨寻珠宝"这句,说农民耕地时把死人骨头翻出来找陪葬品,说明再精心修墓也没用。

3. 人生哲理总结(最后8句) 诗人看到野草中的孤坟、荒废的祭祀,得出终极结论:时间像射出的箭一样快,不管有钱没钱、聪明愚笨,最后都一样。他最后幻想能去"常乐乡"(佛教说的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生死烦恼。

这首诗最厉害的地方是用墓地实景讲道理,就像用"死亡直播"打破人们对永生的幻想。诗人没说教,而是带我们看:修再好的墓也会荒废,陪葬品反成盗墓目标,祭祀的人自己也会变成被祭祀的对象。这种"现场报道"式的写法,比单纯说"人生短暂"更有冲击力。

普通人读这首诗,可能会想起老家后山的坟地,或者新闻里考古队挖古墓的画面。它提醒我们:与其执着于死后的事,不如好好活在当下。就像现在流行的说法"你奋斗买的豪宅,将来可能是别人的拆迁房",古今道理其实相通。

释法泉

释法泉,俗姓时。随州(今属湖北)人。住金陵蒋山,号佛慧,深谙内典,丛林谓之泉万卷(《罗湖野录》卷三)。乃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禅师法嗣。多为名士敬崇,与苏轼等有交往,赵抃曾师事之。晚年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未赴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今录诗十一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