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偶携筇杖辞青嶂,便赐兰芽染紫衣。
城阙暂随明月至,江湖还共白云归。
楼中夕照山川秀,盘里春蔬筍蕨肥。
我为浮名閒未得,他时莲社愿相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告别山林、短暂停留城市后又回归自然的旅程,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首联写僧人带着竹杖离开青山,皇帝赐予他紫色袈裟(古代高僧的荣耀)。这里用"兰芽"比喻新受的恩赐,展现僧人身份的变化。

中间两联用对比手法:明月下的繁华城楼与白云相伴的江湖归途形成对照,暗示僧人虽短暂停留城市,但心向自然。接着描写禅院楼台沐浴夕阳、春蔬鲜美的景象,用"筍蕨肥"这样接地气的词语,让清修生活显得亲切可感。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我为虚名忙碌不得闲,但终有一日要像这位僧人一样,加入莲社(佛教修行团体)过清净生活。这里"闲未得"三字道出多少现代人的困境,而"愿相依"又传递出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明月""白云""夕照"等清新意象串联起城市与山林的双重画卷,在平淡的叙事中暗含深刻的人生选择。诗人将修行生活写得既有烟火气(春蔬、筍蕨)又有超脱感,最后回归到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这种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吴淑

(947—1002)润州丹阳人,字正仪。仕南唐为内史。入宋,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累迁水部员外郎。太宗至道二年,兼掌起居舍人事,预修《太宗实录》,再迁职方员外郎。善书法,尤工篆籀。有集及《说文五义》、《江淮异人录》、《秘阁闲谈》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