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白云泉

白云岩静最深隈,泉溜泓溶石窦开。
宿雾不生澄晓月,残风轻漾蛰寒雷。
源从天汉星边落,流自鳌峰海上回。
莫谓无心事奔注,曾随霖雨下山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平山白云泉的壮丽景色,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传递出宁静与力量并存的意境。

前四句写泉水所处的环境:白云缭绕的岩壁幽静深远,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形成深潭。清晨的雾气散去后,水面倒映着皎洁的月光;微风吹拂时,泉水声像冬眠的雷声般低沉回荡。这里用"蛰寒雷"的比喻特别巧妙,既写出泉水声响的厚重感,又带着冬季特有的静谧氛围。

五六句展开宏大想象:说泉水源头仿佛是从银河边倾泻而下,水流又像是绕过了海上仙山鳌峰辗转而来。这种夸张的联想让普通的山泉顿时有了神话色彩,显得气势磅礴。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表面说泉水看似无心奔流,实际上曾化作甘霖滋润过山下的万物。这里暗含深意——最自然的馈赠往往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就像这泉水默默滋养大地一样。诗人通过泉水的"无心"与"有意"的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水墨画,既有"明月照泉"的静态美,又有"蛰雷奔注"的动态感,最后升华出耐人寻味的哲理,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中蕴藏的生命力和人文情怀。

钱藻

(1022—1082)临安人,寓居苏州,字醇老。钱明逸从子。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复中制科。为秘阁校理。三上书乞慈圣后归政。历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为政简静有条理,不肯循私取显。官终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