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峰寺蓝光轩周围的宁静山水和禅意生活。前两句用光影和水波营造出清幽意境:山色与竹影在寒光中交融,山下碧波荡漾泛起涟漪。"寒辉""碧浸"这些冷色调词汇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
三四句通过动态细节让画面活起来:沙地上的鸟迹引着白鸟远去,凿凿的桨声伴着归舟靠岸。这里"隐隐""凿凿"两个叠词既模拟了声音,又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对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五六句转向嗅觉和空间感:兰草芬芳中飘着禅意,云雾缭绕处人烟稀少。诗人用"发香""吐秀"这样拟人化的表达,把植物和云雾写得灵气十足,暗示这里既是修行圣地,又像世外桃源。
最后两句突然点明时间——春天即将流逝,杜鹃鸟已在林间飞舞。这种转折很巧妙:前面六句都在写静止的美景,结尾却用"不可挽""已绕"提醒光阴流逝,让恬淡的山水画突然有了生命短暂的哲思。杜鹃鸟在古诗里常象征春光易逝,这里既是写实,又暗含禅意——再美的景色也留不住时间,就像修行要珍惜当下一样。全诗就像用文字绘成的水墨画,有光影、有声响、有气味,最后轻轻点出人生感悟,读来清新又意味深长。
郭三益
郭三益(?~一一二八),字慎求,常州(今属江苏)人,一作嘉兴(今属浙江)人,北宋诗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元符元年(一○九八),知仙居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徽宗重和二年(一一一九),为吏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二)。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为给事中,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五)。出知洪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改潭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卒(同上书卷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