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鸟儿归巢的宁静画面,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
前四句写鸟儿归巢的动态美:鸟儿们离开沙洲,鸣叫着飞向远空,排着队飞入树林,影子倒映在池塘里。这里用"渺渺""嘹嘹"两个叠词,既写出鸟儿飞远的样子,又让读者仿佛听到鸟鸣声。"分行""送影"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鸟群整齐飞行的姿态。
后四句由景及人:诗人看到江上小舟笼罩在月色烟雾中,高楼里晚风吹动帘幕,不禁想起远方的佳人。最后一句"同此眄归鸿"最妙,说佳人也在天边和自己一样,正望着归巢的大雁。这个细节把两地相思写得含蓄又深情。
整首诗妙在:
1. 动静结合,鸟飞、风吹是动,月色、高楼是静
2. 由物及人,从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
3. 空间感强,从近处沙洲到远方天空,再到想象中的天末佳人
4. 情感含蓄,不直说思念,而用"同望归鸿"来表达
诗人通过日常所见的归鸟景象,委婉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来思念可以这样静静地寄托在一群归巢的飞鸟身上。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