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关月夜的苍凉画面,通过几个生动的场景传递出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前两句用"露湿月苍苍"和"榆叶黄"勾勒出边关秋夜的清冷。月光被夜露浸湿显得苍白,榆树叶已枯黄,暗示着季节的萧瑟。
中间四句通过两个对比画面展现戍边生活:月亮的光轮能照到遥远的海洋,月光也能爬上高高的城楼,但戍边的将士却要不断在结冰的河畔转移营地,疲惫的士兵只能一次次眺望故乡方向。这里用月光的自由流动反衬将士们的行动受限。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诗人说,或许在城墙的影子之外,这月光就像胡地的霜雪一样,铺满了万里边疆。这里的"胡霜"既指真实的边塞寒霜,也暗喻月光如霜般寒冷,更象征着将士们内心的孤寂与乡愁。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明明在写月光,却处处透着边关的寒意;看似描绘自然景物,实则道尽戍边之苦。没有直接说"想家",但通过"数望乡"的动作和"万里共胡霜"的联想,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将士们望月思乡的愁绪。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