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重阳节时写下的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和细腻的自我刻画,展现了他晚年漂泊中的复杂心境。
前四句用"过去vs现在"的强烈对比:年轻时过重阳节,大家传酒杯畅饮不停(热闹);如今白发蓬乱,连赏菊都觉得惭愧(凄凉)。这里菊花既是重阳节的象征,也暗喻自己风烛残年的状态。
后四句转向更深层的矛盾心理:虽然心系朝廷(北阙指皇宫),身体却困在偏远的西江。最扎心的是结尾——连茱萸这种重阳节最普通的吉祥物,现在都难以得到一枝。这里的"赐"字用得巧妙,暗示自己已远离权力中心,连最基本的节日慰藉都成了奢望。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被时代抛弃"的孤独感:传统节日本应团聚,诗人却只能在衰老与漂泊中,默默咀嚼着与往昔、与主流社会的双重疏离。这种通过个人节日体验折射时代动荡的写法,正是杜甫沉郁诗风的典型体现。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